- ·钦州采茶戏
- ·京族民族服饰
- ·《海石花》京族单人舞
- ·黄谷柳
- ·陈伟东
- ·京族竹杠舞,京族少女竹杠舞表演
- ·东兴京族风土人情
- ·京族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
- ·掷木叶也是京族人表达爱情的方式
- ·谢启清
- ·京族的文化
- ·京族哈节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组成
- ·罗湘洲
- ·东兴京族人的习俗:斗笠
- ·传统风俗习惯
- ·廖俊劼
- ·京族人的家庭
- ·京族婚姻习俗 京族婚制
- ·《过桥风吹》京族民歌
- ·京族美食 京族小吃 京族美食大全 京族礼仪食俗
- ·京族哈节期间游客突破3万人次
- ·京族舞蹈—对唱情歌对花屐
- ·京族教育
- ·京族唱哈节的来历、习俗、活动?
- ·迷失在东兴——走进京族歌声与微笑
- ·京族的发源地是越南吗?
- ·杨远艳
- ·京族习俗禁忌 京族礼仪与禁忌习俗
- ·东兴侨情
- ·哈节,哈节是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独弦琴成京族文化符号
据史籍记载,京族先祖于16世纪初从涂山(现越南海防附近)追逐一硕大鱼群,来到现今的京族三岛,并定居此地。靠海而生的京族,始终坚守着自己古老的传统,对大海充满虔诚和敬畏。每年一度的“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哈”为京族语,含有“歌”和“请神听歌”的意思。在这个节日里,京族人扛着华伞、香案、祭品台、彩旗到海边迎神;祭神时,进香歌、天灯舞、花棍舞、竹杠舞等歌舞不息,通宵达旦。
在京族哈亭和京族博物馆里面,存列着京族自己的文字——“字喃”。乍一看,这种文字跟汉字非常相像,可是按照汉语语法读起来却又不知所云。
“字喃”与汉字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京族老人苏维芳说,京族历史上也曾使用汉字用于书写,但因为汉字无法准确地表达京语的读音和语法,使用起来音义分离,很不方便。于是聪明的京族人就仿照汉字的“会意”、“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把汉字按照京语的语音、语义组合起来,创造了“字喃”。“字喃”这个名词本身就反映了京语和汉语的区别,按照汉语的语法,“字喃”应叫为“喃字”,意思是“南国的文字”。但京语的习惯是把修饰词放在后面,就成了“字喃”。
说到京族民俗文化,不能不提到为“唱哈”伴奏的京族传统乐器独弦琴。近年来,独弦琴以其优美独特的音色,成为最能代表京族文化的符号,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都响起过独弦琴婉转悠扬的“余音”。
在京族三岛,最出名的独弦琴师要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春发。50多岁的苏春发告诉我们,独弦琴只有一根弦,由琴身(共鸣箱)、摇杆、弦轴和琴弦组成,是京族古老的民间乐器,琴身长105厘米,是用一段毛竹筒(长1米,直径12—15厘米)的多半边做琴体,开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纵向挑起一条细而长的竹皮为弦。音色清澈,优美动听。
苏春发习琴弹琴已经40多年。“可能是天生就感兴趣的原因,走到哪都没放下独弦琴,再忙再累,每天回到家,都忍不住要弹上几曲。”
在苏春发的楼顶上,安装着3个高音喇叭,平日里,苏春发弹琴的时候,就通过大喇叭播放出去,让全村的人都听得到。
“有时候我在家弹琴,在码头、海滩上劳作的村民还打电话来点播曲子,他们点什么我就弹什么给他们听。”苏春发说:“独弦琴是京族人的音乐,具有民族心理认同感,大人小孩都喜欢。”
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出了200多名学生,他说:“我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热爱京族文化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