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车镇一非法行医诊所被取缔
- ·防城港上思至吴圩机场首次开通快巴
- ·80周岁以上老人可申领高龄补贴
- ·防城港市奋力推进边海经济带建设旅游业态发展之旅
- ·防城港市环境保护局电话
- ·外地游客在防城港港口遭碰瓷 热心市民作证还清白
- ·南广、贵广高铁及南宁东站26日开通启用 票价公布
- ·广西防城港:沿边沿海经济带双双发力
- ·质量和信誉才是最重要的
- ·防城港核电送出工程进展顺利
- ·自治区政协领导到我防城港考察调研
- ·越南青年代表在东兴参观
- ·防城港永友俱乐部获水上救助技能比赛冠军
- ·防城港市青少年保护海洋环境教育基地揭牌
- ·防城港扶隆烟仔桂“飘”洋过海销路好
- ·港口区就业服务中心获评全国优质服务窗口
- ·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工管委
- ·防城港核电站开展“公众开放体验日”活动
- ·大项目造就现代版滨海新城——防城港
- ·防城港市“春风行动”提供8000多个岗位 技术工仍难求
- ·农融副市长简历和工作分工
- ·防城港蓝天、白云、海水、海港、海鸥、红树林、渔排…
- ·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电话
- ·防城港光坡镇大龙口村推窗见绿 出门见景
- ·防城区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代表日”座谈会
- ·防城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防城港恢复中越边境游见闻:东兴跨国出境游受欢迎
- ·“拈花惹草”闯出绿色富民路
- ·近3万人涌进十万大山“吸氧”
- ·防城区引进社会资源在伯南公园建成了水上乐园
昔日荒山野岭 今日鸡鸣果香
——从“家庭农场”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华石镇黄江村胡亚江的立体种养基地,已显家庭农场雏形。
李世霞的养殖场内,狮头鹅正茁壮成长。
三十年前的农村改革,分田分地到户的自主经营,摒弃了集体经济的“大锅饭”,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种地的积极性,改革获得极大成功。而三十年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出路在何方?工业化、城镇化也始终不能包办代替处于第一产业中的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根据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精神,本月9日,报社与农业部门联合深入我市农村村屯,对种养大户进行了深入采访。
种养大户胡亚江
走进防城区华石镇黄江村胡亚江的“地盘”,跃入眼帘的大片大片龙眼与荔枝果树林,占满了300多亩山地。果树下,数千只鸡来回穿梭,追逐觅食,甚是壮观。
小山顶上,有一排小屋,传来猪的叫声。在主人的引领下,我们一行闻声而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几十个猪栏内,大猪小猪塞得满满的。胡亚江自豪地告诉记者说:“我一年出栏500多头猪呢。”当我们对同一个栏里不同颜色的猪不解时,胡亚江主动告诉我们,这是三元杂交猪,具有抗病、肉质优良等特点。同去的农业专家称赞道:“你真有头脑,会经营,这种猪在市场上十分畅销,而且价格不菲。”
一只十分漂亮的鸡鹤立鸡群,闯入了我们的视野。同去的同志问这是什么鸡。胡亚江告诉我们,这是野鸡与家鸡杂交的鸡,所有人都十分的惊奇。报社同事买了一只,大约1.5公斤,120元钱,比一般的鸡价格高很多,但卖者买者都乐意。
主人把我们从一个山头引领到另一个山头时,中间还有一个鱼塘,主人说鱼塘还养着鱼。
到了另一个山头,又开了眼界,这里不仅有大片的果树,成群成群的鸡,而且有风景树培育。其中有一种名叫四季红花茶的树,常年开花不谢。胡亚江告诉记者说:“稍大一棵树能卖20000多元呢。”
胡亚江祖籍是广东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随父来此承包这几座荒山,现已入籍当地。二十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把荒山变成果园,果园也是养殖场,多重经济叠加效应,使他每年的产值超百万元。
胡亚江对记者说:“今年禽流感,养鸡不赚钱。去年赚。搞种养总有起伏的时候。”
胡亚江以场为家,果树下的一排平房就是他的家,做饭用沼气,自来水管布设到家中及每个山头。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农场”雏形。
火龙果让他红火起来
走进华石镇那岽村刘有福的家,新农村新农民的气息扑面而来。依山而建的二层半小楼房,设计合理,装修漂亮。
坐在宽敞客厅里的沙发上,迎面是46寸液晶大彩电、洗衣机等家电应有尽有,屋顶还装有太阳能热水器。
站在屋前的空地上望去,目之所及皆为一排排整齐的火龙果,正开花孕果;而半山腰以上则是茂盛的树林。阳光透过林间树叶空隙,洒落在地上,斑驳陆离,令人赏心悦目;这风景,这小康式的田园生活,令记者也十分向往。
刘有福告诉记者,他种了30亩火龙果,15亩甘橘,还种了四五亩黄皮果,目前还存栏150头猪。他一年出栏300头猪,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林林总总,一年总收入接近15万元。刘有福有些激动地对记者说:“火龙果不愁销,而且价格又好,种火龙果让我发家致富,让我的日子红火起来。”
养鹅能手李世霞
当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东兴市江平镇巫头村李世霞的养殖场,等待主人开大门的时候,鹅声迅起,正可谓:未见其鹅,早闻鹅声。
李世霞笑迎我们进到她的养殖场内。当我们靠近场内围栏内的鹅时,鹅群张开翅膀迅速向我们跑来,鹅声此起彼伏,更加热烈。主人忙给我们打招呼说:“小心哟,鹅会攻击人的。”同去的女同志马上往后退了退。的确,十来公斤的狮头鹅,张开双翅,越发显得硕大。
李世霞对记者说:“我这里现在有6000多只鹅,本应出售的,遇上禽流感,原来的客户现在还没来要货。以往像这样的鹅早就卖了,尤其是广东的客户,专挑比较嫩的。”
李世霞继续介绍说:“以往我三四个月就销售一批,一年要销售两三万只呢。一般情况下一只都卖到120元到140元。”掐指一算,李世霞一年养鹅的产值就达三四百万呢。
李世霞告诉记者,她的养殖场占地一百多亩,都是租来的,租期二十年,租金300元/亩。她说:“按现在的租地行情,租金是划算的。”
一百多亩土地,除了养鹅的场地外,还种植了大片的象草,作为鹅的饲料。另外又种了蔬菜和薯,还养了一些鸡。
更让记者惊叹的是,李世霞在港口区企沙镇还有一个养猪场,存栏1000多头猪。她告诉记者每年可出栏几千头猪,但谈到养猪利润时,她并不乐观。
李世霞原本是教师,后来辞职从商。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农场主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策划者说○
既要顶层设计,也要基层创新
家庭农场概念甫一提出,学界、业界齐声叫好。然而反复研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却未发现其对“家庭农场”有明确界定。
文件里没有,我们就去田野寻找。本月早些时候,本报记者一行3人与农业部门同志进村入寨、上山下田,共看了5个点,其中有机械化种粮大户、规模化蔬菜种植专业户、火龙果种植专业户,还有养鹅专业户、立体种养大户,他们或尝试土地流转,或探索生态种植,或发展立体种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非传统农业所能比。这些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家庭农场,我们自然无法界定,但他们至少属于家庭农场的雏形。采访结束,我们猛然醒悟——中央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才及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予以鼓励、支持和引导。那么,中央没有对“家庭农场”给予明确界定而留出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是否是出于对我国广大农村千差万别的自然及社会发展状况的考量?如果的确如此,那也就是出于对广大农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充分尊重——毕竟像改写中国历史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伟大的制度,最早都是源于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可见,顶层设计固然,基层创新亦不可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层创新的主体不仅是指农民群众,而且应该包括基层相关部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我区的贵港、南宁两市至今已核发了近200个家庭农场营业执照,这无疑值得我市借鉴和学习。我市目前还没有出台有关家庭农场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也没有看到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相关提法仅限于建设“示范农户”之类。相信我市相关方面会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指示精神,以此为载体,大力探索土地流转、农业集约经营等方面的新路子,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保障,把我市“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