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屈头蛋
- ·红姑娘薯:一个教授的“红姑娘”情怀
- ·壮族的糍粑
- ·东兴风吹饼
- ·防城港小吃之螺蛳粉
- ·防城港媳妇给婆婆煲养生粥
- ·防城港上思春节餐桌必备食品——风肠
- ·肯多利光坡鸡春节订单销售额超百万元
- ·防城港美食之:鸡丝蛰皮
- ·茅岭海鲜
- ·防城港美食之只爱牛腩粉
- ·混搭,不是乱搭
- ·东兴清蒸花蟹
- ·到防城港红沙村捉八爪鱼
- ·分享 | 来防城港旅游,这些好东西值得你买!
- ·上思八角
- ·椒盐牛排意犹未尽
- ·防城港华石镇:又到毛蟹“横行”时 膏肥肉鲜惹人爱
- ·防城港美食之葵花扣鲜鱿
- ·防城港:歌节美食香醉食客
- ·椒盐牛排意犹未尽
- ·防城港味从舌尖过 大海心中留
- ·上思香猪
- ·姜汁香菇鸡丝
- ·去防城港不吃这些美食,你就等于白跑了!
- ·防城春卷,看着就流口水
- ·味从舌尖过 大海心中留
- ·防城港——中越边境旅游节与美食
- ·防城区2016年特色“十大名菜”评选大赛启动
- ·巴碟鱼的精髓
壮族的糍粑
壮族的糍粑圆形、扁状,没有馅的,是用蒸熟的热糯米饭舂捣碎做成,上思壮话叫做“随”。糍粑的颜色有白色、黄色,也有红色的。一般用晚稻香糯(十月糯)做的糍粑柔软香甜,吃了舒心爽口。做糍粑的日子当地俗称为“糍粑节”,各村过节的具体时间随习俗而定,一般在冬至过“糍粑节”比较多。这种糍粑寓意着团圆,象征着喜庆丰收。
上思汉族的村子没做这种糍粑。我们村杂居着壮、汉、侗三个民族,汉族居多,村里人的生活习俗一般跟随汉族,在家乡时我们没吃过这种糍粑,也不知道怎么做。来到县城工作后,我们吃到这种糍粑,也随着去壮族村子的亲戚朋友家过节,看见他们做糍粑后,才知道这种糍粑的做法。
壮族村子,每当到“糍粑节” 的前一天,村里的妇女们都一起行动起来,有空的男人也帮忙。他们把碾好的十月新香糯。浸水,像蒸三月三的五色饭一样,有用专门蒸糯米饭的陶瓷蒸笼放到大铁锅里用柴火烧蒸的,也有用大锑锅蒸的。他们买的陶瓷蒸笼和能蒸食品的锑锅大的每次可蒸二三十斤,小的每次也能蒸上十斤。他们还用栀子把糯米染黄了独立蒸黄色糯米饭做黄糍粑。十万大山的很多山上都野生有栀子树,十月是栀子成熟的季节,每到“糍粑节”大山的人们都到山上去采摘栀子,留些自己做,送些给亲人,剩下的拿到集市上出售,没长有栀子树的山村,做黄色糍粑就在街上买栀子。
做糍粑时,往往是三姑六戚或左右邻居的集结起来一起做。蒸糯米饭的时间错开,哪家先蒸熟了,就帮哪家做。家里留下会蒸糯米饭的人烧火蒸糯米饭,其余集中到有米碓人家的院子里。他们分工有序,身强力壮的壮年人负责轮流舂,把糯米饭放到很大的圆形米碓里,两三个人一起各举着一根头圆滑的木棒往米碓的糯米饭舂。舂粹了,几根木棒一起向着同一个方向转动把糯米饭粉团卷在木棒上拿出来放在大盆里。负责捏糍粑的人就开始捏糍粑,壮话叫“达随”,由于粉团还很热,他们套上胶手套,还套上一次性保鲜手套。这时手脚麻利的老年人都耐心地教没做过糍粑的年轻人,先把掺有花生油融化过的蜂蜡涂在手上,然后把舂粹的糯米饭粉团捏成一个个小球形,放在干净的芭蕉叶或塑料膜上,另一些负责压平拍扁,然后,把糍粑反过来放凉。这时村子里到处都响有米碓和拍打糍粑的声音,仿佛是节日的交响曲。
改革开放,村村通公路后,农业机械化粉碎机的轰隆声替代米碓的“咚咚”声了,这与做糍粑的拍打声,及妇女的欢笑声成了新时代丰收年的凯歌。由于冬天难找到红叶草,用红色染料染的糍粑又不好吃,人们很少做红色的,除非有孩子周岁生日才做些。糍粑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黄有白,色泽鲜艳、油光亮丽。
“糍粑节”也是“团圆节”,每当这个节日,村里的人都聚集起来做糍粑,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糍粑。由于各村子过糍粑节日不同,因此亲戚朋友一般都轮流互相请着吃。好客的壮族人,糍粑节各家各户都请来四五桌的客人,有的多至十几桌。冬至做糍粑请客人最为隆重的要数上思县那琴乡的乡村了,有个在那琴的同事,说她村里有的人家每年冬至请了十几二十桌客人。
壮族的村子,过糍粑节时还有拿糍粑去祭祖扫墓的习俗。他们请来亲戚朋友,拿着糍粑去祭祖扫墓。聚餐完后,把糍粑送给客人,让大家都来分享丰年的喜悦。
这种糍粑久放不变质,是送给远方亲戚朋友的好礼品,每年壮家人都做很多糍粑寄给远方不能回来过节的亲戚。过去保存糍粑的方法有放进米缸跟米和在一起的,也有用清水浸的,现在人们都放进冰箱里。
每年冬至前后,县城的市场上都有来自山村的妇女挑来卖的糍粑。这种糍粑没有馅,做好了可以直接吃,柔软细腻、香甜可口;还可以炸、烤、煎来吃。冬至天气很冷,山村里喜欢烧柴烤火,他们一边烤火一边烤糍粑。烤过的糍粑鼓起来圆圆的,黄黄的,味道很香,非常爽口;黄色的糍粑还具有清热解炎的功效;它是地地道道的绿色保健食品。